2017年7月15日,教学实验中心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了一次“两学一做”专题组织生活活动——寻根烈士故里,重温建党历史。中心党员驱车赴李汉俊烈士故里——潜江市袁家桥寻找烈士遗迹。
7月15日上午8时,中心党员在化学学院东门乘坐大巴集体前往李汉俊烈士故里——潜江市袁家桥村。在3个小时的车程中,中心老书记黄驰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李汉俊烈士的革命故事和我党建党历史。
李汉俊(1890~1927),原名李书诗,字仁杰,号汉俊,潜江人。1904年留学日本,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回国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我党的创建史上是与李大钊齐名的公认的两大功臣。1922年,回武汉后组织学生、工人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12月17日,被桂系军阀在汉口枪杀,年仅三十七岁。
李汉俊烈士是我党创立时期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之一,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1904年,年仅14岁的李汉俊东渡日本求学,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他通晓日、德、英、法四国语言,十分勤奋地学习马克思原著,并用以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说:李汉俊是中共中“最有理论修养的同志”。1918年回国后他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从事翻译和撰写工作,参加编辑的《新青年》、上海《星期评论》、《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最重要刊物,影响了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人在内的整整一代革命青年。早在1919年9月,李汉俊就萌发了在中国建党的思想。1920年初,他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着手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他和陈独秀等组织成立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他和陈独秀等又发起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中国大地上的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和联络中心。1921年7月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李汉俊作为上海的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并用智慧和胆识保卫了我党“一大”会议的安全,为会议的召开做出了突出贡献。李汉俊烈士还组织并参与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1927年12月17日,由于李汉俊、詹大悲二人在《新华日报》、《楚光日报》上多次揭露蒋介石的可耻行为,林运圣带着一批军警将李汉俊和詹大悲住所包围,并将二人抓走并在汉口济生三马路(今汉口单洞口门内)将二人枪杀。1952年8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签发了0011号“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纪念证”,上面写道:“查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李汉俊烈士不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同时是一位教育工作者。1922年2月,李汉俊离开上海回到武汉后,一边热情投入劳工运动,一边从事教育工作。李汉俊创办工人自己的杂志《劳动界》,同时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武昌文华大学(今武汉文化中学)任教,主讲《唯物史观》,并利用讲台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1927年担任刚开办的武昌中山大学的校务委员,同时在汉口工人运动讲习所、法官政治党务训练班任教,并积极参加毛泽东在武汉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讲学。
李汉俊烈士是我们的湖北老乡,也是我们武大的一名“教师”,不仅如此他的“遗腹子”小女儿李声是我院退休的教授、一名老党员,是我们这群党员的前辈。这样的缘分让我们觉得这位烈士一点都不陌生。
故事相伴,不觉路远,走过一排排整齐的农家别墅,我们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找到了李书城、李汉俊两兄弟诞生地的纪念碑。由于时间久远,潜江市人民政府在2013年原址修葺了李汉俊烈士的诞生地纪念碑。烈日当空,炽热如火,党员同志们在纪念碑前诵读碑文缅怀烈士,脑海里涌现的是那个筹划我党“一大”顺利召开而忙碌的身影。